药食两用 | 健脾胃、补肾气、活气血,秋补勿忘吃栗子


  “八月的梨子,九月的楂,十月的栗子笑哈哈。”金秋时节,正是时令干果栗子上市的季节。栗子又称板栗,毛栗,风栗等,素有“干果之王”的美誉。

  我国是板栗的原产地之一,栽培历史已有数千年。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代,《诗经》中就有“树之榛栗”“东门之栗”“隰有栗”等句。著名的合纵连横的故事中,苏秦说服燕文侯时,就提到“南有碣石、雁门之饶,北有枣栗之利,民虽不佃作,而足于枣栗矣”。可见,板栗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是重要的食物。

秋补勿忘吃栗子

  栗子作为“五果(栗、李、桃、杏、枣)”之一,其营养丰富,味道甘甜,为历代养生家所赞誉。

  梁·陶弘景在《名医别录》中称:“板栗,主益气,厚肠胃,补肾气,令人忍饥。”
  药王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中说:“栗,肾之果也,肾病宜食之。”
  明代医家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说:“栗可治肾虚,倘腰脚乏力,日食十粒,并以猪腰煮粥助之,久必强健。”
  《中国药膳学》记载:“栗,味甘性温,具有补肾气,强筋骨,健脾胃,活血等功效。”
  中医认为,栗子性平、味甘,入脾、胃、肾三经,具有养胃健脾、补肾强筋、活血止血等作用,主治脾虚泄泻、反胃呕吐、腰膝酸软、筋骨折伤肿痛、瘰疬、吐血、便血等病症。
板栗的药用价值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:
01健脾胃
  中医认为,脾虚则难以运化水液而致泄泻,栗子健脾养胃,可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呕吐、腹泻。故《本草纲目》中有云“有人内寒,暴泄如注,令食煨栗二、三十枚,顿愈”。说明栗子能治内寒腹泻。
  《滇南本草图说》载:栗子“治反胃”。
02补肾气
  《千金要方》云“栗,肾之果也,肾病宜食之”,可见栗子能补助肾气,有利于缓解肾虚所致的腰膝无力、腰脚软弱。
 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晚年患腰腿痛病。因他懂医理,养成了暮年食栗的习惯,每天早晚把鲜栗子放在嘴里咀嚼出白浆,然后分几次慢慢吞咽入腹。久而久之,治愈了腰腿痛的老年病,并写下了《服栗》诗:“老去自添腰脚病,山翁服栗旧传方。经霜斧刃全金气,插手丹田借火光。入口锵鸣初未熟,低头咀噍不容忙。客来为说晨兴晚,三咽徐收白玉浆。”
  此外,栗子对肾虚所致牙齿疏松也有一定疗效。南宋诗人陆游曾在《老学庵笔记》中写道:“齿根浮动叹吾衰,山栗炮燔疗夜饥。唤起少年京辇梦,和宁门外早朝来。”生动地记载了他在晚年齿根浮动,常食用栗子治疗的经历。
03活气血
  栗子能活血行气,可缓解金疮、折伤肿痛、瘰疬,也有利于治疗吐衄、便血。在《唐本草》中,栗子“嚼生者涂病上,疗筋骨断碎、疼痛、肿瘀。”
可见,栗子能治疗创伤筋骨肿痛,因其能补益脾胃之气,有利于气血化生,所以也能起到益气固摄的作用。
  正如《滇南本草》认为栗子“生吃止吐血、衄血、便血,一切血症俱可用”。此外,常吃栗子,还可有效治疗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等。

栗子是“长寿果”

  栗子香甜味美,营养丰富。研究表明,栗子富含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B2、维生素C、尼克酸、胡萝卜素、视黄醇、膳食纤维以及磷、钙、钾、铁、铜、锰、镁等矿物质。

 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栗子具有抗菌、消炎、抗凝血、升高白细胞的生物活性,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、多种维生素、微量元素和黄酮苷类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,可防治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动脉硬化、骨质疏松等病症,是一种抗衰老、延年益寿的珍贵果品。

板栗生吃熟吃有不同
  熟板栗脾肾兼补,偏于补气。板栗入肾经,且“专补不泻”,老人经常腹泻,可以吃熟板栗进行调理。
  生板栗偏于“补骨”,用于防止腰腿疼痛时,可以吃风干的生板栗,每日5~7颗。需要注意的是,脾胃虚寒者不建议生食。
栗子经验方
  治肾虚腰膝无力:栗楔风干,每日空心食七枚,再食猪肾粥。(《经验方》)
  治小儿脚弱无力,三、四岁尚不能行步:日以生栗与食。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
  治山岚瘴气疟疾或水泻不止,或红白痢疾:火为末。每服三钱,姜汤下。(《滇南本草》)
  治幼儿腹泻:栗子磨粉,煮如糊,加白糖适量喂服。(《食物中药与便方》)

  治小儿疳疮:捣栗子涂之。(《肘后备急方》)

  治金刃斧伤:独壳大栗研敷,或仓卒捣敷亦可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

板栗食疗

  栗子可代粮,与枣、柿子并称为“铁杆庄稼”“木本粮食”,能保证机体基本营养物质供应,是一种价廉物美、富有营养的滋补美食。

  栗子吃法很多,可生食、蒸食、炒食、煮食,或用栗子粉制各种糕点,还可与其他食材搭配做成各种香气四溢的美味佳肴。

  闲暇时,我们可以买些新鲜的板栗煲鸡汤,脾胃欠佳者可再加入淮山、蜜枣一起,不仅可以补气健脾益肾,还可以养血补虚。特别适于虚劳、消瘦、水肿、病愈调养、久病体虚、产后补养等人群食用。

板栗焖排骨
材料:排骨150克,板栗100克,姜、葱适量。
做法:排骨切块,洗净焯水;板栗蒸熟去壳切皮,生姜切片,葱切段;姜、葱用油爆香,放排骨、板栗焖30分钟,加入适量食盐、酱油调味即可。

功效:养胃健脾,补肾强筋。

板栗枸杞粥
材料:板栗15~20颗,枸杞子20克,粳米100克。
做法:板栗去皮洗净,和枸杞子一起放入锅中,加入粳米和适量水。先用大火煮沸,后改用文火煮20~30分钟,待板栗熟烂、粥煮浓稠后关火,即可食用。

功效:养胃健脾、补肾强筋,可改善由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、腰腿不利、小便增多及骨质疏松等。

栗子核桃糊
材料:栗子40克去壳,核桃40克,白砂糖40克。
做法:栗子炒熟与核桃仁一起捣成泥,加入白糖拌匀放入碗中,用沸水调成糊即可。当点心或早餐食用。

功效:此糊补肝肾、壮筋骨,尤宜于肾虚性耳鸣耳聋、阳痿遗精、腰痛喘嗽等症。

板栗粳米粥
材料:粳米100克、栗子100g、桂圆肉15克、大枣10枚。

做法:粳米用冷水淘洗干净后沥干,再放到冷水里浸泡30分钟。栗子去外壳放入冷水浸泡三小时。取出粳米和栗子放入锅中,加入1000毫升水,用武火烧到沸腾再转文火,煮45分钟左右。加入桂圆肉、去核的大枣以及少量白糖,再煮10分钟直至煮稠即可食用。

乌鸡炖板栗
材料:板栗仁10枚、乌骨鸡1只、生姜1块、盐适量。
做法:将乌骨鸡褪毛、去除内脏,洗净晾干;乌鸡、板栗仁放入砂锅中,加水没过食材,放入生姜,加盖文火焖2小时;起锅前加少量食盐调味即可。

功效:滋阴益气、补肾强筋。

糖炒栗子
材料:生板栗500克、20克冰糖、5毫升食用油。
做法:在栗子上面开口,横竖各一刀。把生栗子直接倒入电饭锅中,铺上一层冰糖。再均匀淋上食用油,最后再加入一些水,只要稍微没过栗子即可。盖上锅盖,按下煮饭键,经过30分钟的烹饪之后,糖炒栗子就制作完成了。
功效:益气健脾,补肾强筋。

糖炒栗子是全国闻名的冬季常见小吃。糖炒栗子原是京津一带别具地方风味的著名传统小吃,也是具有悠久传统的美味。《华夏美食趣话》称:据考,炒栗子始于宋代,此前多为蒸煮后食用。现在糖炒栗子凭借其本身香甜软糯的美味,已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飘香多年。

桂花栗子羹
材料:去壳板栗5颗、桂花1勺、藕粉15克、冰糖适量、水2碗。

做法:1.去壳板栗切碎备用。2.锅中加入清水,加入冰糖煮至融化。3.加入桂花和板栗碎煮沸。4.藕粉用少量冷水调开,边搅拌边将藕粉液倒入锅中,搅拌至呈糊状即可关火。

山药栗子饼
材料:山药150克、去皮板栗10颗、牛奶50克、黄油8克、芝麻适量。
做法:1.山药削皮,加醋和水浸泡5~6分钟后切块;板栗切片备用。2. 蒸锅中烧水,放入栗子、山药,水开后继续蒸20分钟。3.在炒锅中小火翻炒芝麻至泛黄。4.蒸好的山药倒入研磨器中,碾成泥状;板栗加牛奶,用料理机打成栗蓉。5.用黄油小火翻炒栗蓉,3分钟左右。6.手部打湿,取一团山药泥,搓成圆球后压扁;包入栗子馅,搓成饼状。7.裹上芝麻即可,香喷喷的山药栗子饼就做好了。
小贴士
● 栗子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,因此不太容易消化吸收,吃栗子要细嚼慢咽,而且不宜吃多。
● 健康成年人每人每次进食不宜超过50克。
● 如孩子在2岁以上,且消化好、无病痛,可以适当食用,一天吃1~2个即可。
● 脾胃虚寒者,不宜生吃栗子,应该煨食、炒食。
● 凡有脾虚消化不良、温热甚者,均宜少食用栗子。
● 栗子变质则有毒,则应丢弃。

相关附件